2017年10月16日星期一

【香港01撰文】處理公院超負荷 醫療改革向丹麥取經

林鄭發表首份施政報告之時,我正值在公院陪同家人見專科醫生。等見醫生的病人擠在大堂,縱然很多人明顯病情不輕,但醫院依然廣播著「由於……現在輪候到原本預約時間9:45,不便之處敬請原諒」。一張張無奈的面孔,惟有默默看著林鄭的講話,期待著有如何的醫療改革。
事與願違,此份施政報告在醫療改革方面的著墨不多,內容提及的地區康健中心、發展基層醫療等主要從預防疾病方面著手,卻沒有針對現時最迫切的問題:公院超負荷。事實上,由本年年中起急症室收費已提高至180元,但急症室依然逼爆,可見收費並不是超負荷的主因,反之這是多年來醫療架構及人手不足的深層次問題。在人口日益老化的香港,公營醫療系統失衡只會愈來愈嚴重,比起住屋需求,這絕對是其中一項最迫切的民生問題。
醫療改革可向丹麥取經
與朋友討論香港的醫療改革,當中有到過丹麥的朋友向我表示,當地的醫療機制完善且有系統。在丹麥,每位國民會分配一名家庭醫生(平均一名醫生負責千多位病人),小病由家庭醫生處理,大病則到醫院治療,清晰地把醫療體制分為兩級結構。兩級結構體制一方面可減輕醫院的負荷,讓病情緊急人士可適當地使用醫院資源,另一方面可造就全民醫療,加強預防及治療一般疾病,改善公眾健康。
此外,當地的急症機制亦值得參考。如當地人遇生命危險或緊急病情會致電112,這類似香港的999系統,不同的是當地的警報中心會轉線到醫護人員,透過電話評估病情,去決定處理方式 ,例如找醫生還是直接送到急症室。而香港則只會轉到救護車熱線,不會評估病情緩急來處理。因此,香港急症室有時會出現由救護車接載病人送院,但分流被編排去次緊急的情況。
等見醫生的病人擠在大堂,縱然很多人明顯病情不輕,但醫院依然廣播著……(作者提供)
等見醫生的病人擠在大堂,縱然很多人明顯病情不輕,但醫院依然廣播著……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通告:本人部落格已轉地址

通告👀👀 本人部落格已轉地址,此部落格不會再更新 所有更新請大家瀏覽以下新部落格  https://blog.ulifestyle.com.hk/cheungmeihung